不锈钢在水的介质中,较常见的腐蚀破坏系来自局部肉眼看不到的腐蚀,特别是应力腐蚀、点蚀和缝隙腐蚀。人们在选择不锈钢产品时,多用有无磁性来鉴别他们的不锈性(或耐腐性)的优劣。目前在社会**行所谓不锈钢和不锈铁,前者是指18-8型的无磁(或弱磁)的Cr-Ni奥氏体不锈钢,而后者则指Cr13和Cr17型的具有铁磁性的马氏体和铁素体不锈钢。 不锈钢虽然称为“不锈”,不会出现大面积的腐蚀,但孔蚀和局部腐蚀还是时有发生,根据调查和分析,确定腐蚀实效的主要特征为孔蚀的因素有三点,一是由于加工过程中造成表面缺陷或晶间缺陷,二是活性氯离子因素,三是温差电池影响。 1、晶间腐蚀缺陷的形成 在不锈钢管的联接处进行焊接加热时,使不锈钢处在敏化温度450C---750C区间时间过长,造成其(Fe ,Cr)23 C6在晶界的偏析,使得晶界附近形成贫铬区.虽然,C与Ti 能生成碳化钛,减少了铬的偏析,但焊接温度高过碳化钛的稳定温度,导致其分解.而且由于Ti 活性较大,加热时会有烧损,使钛碳比过低,产生碳化铬析出,导致晶界附件形成贫铬区[2,3].由于铬的含量小于其蚀空临界12%[3-6], 所以,孔蚀的**个因素是使晶间贫Cr形成,产生内部”残余缺陷”. 2、活性氯离子的影响 造成不锈钢孔蚀的*二个因素是水中氯离子含量太高,氯离子是不锈钢的大敌,当溶液中氯离子的含量过高时,由于氯离子半径小,腐蚀性强,它能**地吸附在不锈钢钝化膜上,把氯原子排挤掉,然后与钝化膜中的阳离子结合成可溶性氯化物,结果在新露出的基底金属和原有的缺陷点上形成小蚀坑,这些小蚀坑仍然有再钝化的能力,若再钝化的能力强,则蚀坑不在扩大,呈开放式.当氯离子浓度过高不能及时钝化,氯离子继续反应,氯离子破坏钝化膜的模型见文献[2,5,6].不锈钢在有溶解氧条件下,容易形成氧化膜,这样只要介质中含有一定量的氯离子,便可以产生局部腐蚀,使蚀坑发展成为蚀孔.这时孔内金属表面处于活态, 电位较负;蚀孔外的金属处于钝态,电位较正,于是孔内和孔外构成了大阴极小阴极的腐蚀电池,孔内主要发生阳极溶解: 3、温差影响 如果水温在进口处高温时达到100C, 在管子出口温度若为较低30C时,温度越高处反应速度就越快,也就增加了管内溶液的对流,扩散减小溶液介质的电阻,从而加速了阳极和阴极过程。此由于进出口温度差较大,这样管子的进出口就形成温差腐蚀电按池,高温段金属电位低,成为阳极,低温段成为阴极,因而更加速了入口段的腐蚀速度,在这点是腐蚀较严重点即孔蚀阳极点。 因此,不锈钢管在热水管中活含氯离子较高的水质条件是会生腐蚀,管进口和出口的温差导致管内出现发生电位差是必然的。如果在高浓度氯离子的介质环境,使得不锈钢内壁构成孔蚀的关键条件,而温差电池的形成,会进一步加速孔蚀的阳极过程。